内容简介
《论语》《大学》《中庸》被誉为中国儒家文化之大成。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伦理观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与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准则。“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丛书是一套精心编辑的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价值读本,其宗旨:扬中华优秀之文化、启少年人生之意义、养学生高尚之品格、修学生之气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皆因传承有序、民族有魂而生生不息。人在总角之年就培养、确立一生受用的品格,并使精神有源、人生有根,这是我们编辑这套图书的出发点。为此,书中不但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译注,而且对文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正向的解读、挖掘与引导,力图对国学作较为全面的梳理,从而使每一本书有明晰的文化传承、明确的品格导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阅读。
【名师导学3-2-1】
3个阅读要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实行“仁政”。他把“恭”“宽”“信”“敏”“惠”作为仁者的道德标准。仁是对父与子、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在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并希望通过实行“仁政”,出现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仁”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庸》强调的是“诚”,而它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说人们通过自身修养而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如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再如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内外合一等。我们在阅读时要重点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大学》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它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人的修身应该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修身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有不同的定义,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就是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储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修养。
2个知识要点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言质朴精练,其中有些语句耐人寻味,常为后人所引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格言或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论语》中有许多充满多样化、形象化、哲理化、格言化的语言,找出这些句子并背诵下来。
◎孔子在与弟子的交谈过程中多次提到了学习方法,其中著名的语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孔子所提倡的这些学习方法很值得中小学生们借鉴学习。
1个成长要点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鼓励年轻人要积极向上,相信自己的力量;强调与人交往要忠诚和宽恕;常说自己有很多方面不如弟子,等等。《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当求“中和”,不偏不倚。《大学》主要使人们达到*完善的道德境界。阅读这类名著可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端正自己的心思,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总策划简介:徐国静,孔子基金会全球文化大使,著名教育专家、演说家。
译注者简介:高志忠,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明清宫词与宫廷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两部。曾参与国家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作协文学创作出版工程项目。
目 录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大学
第一章 释“明明德”
第二章 释“新民”
第三章 释“止于至善”
第四章 释“本末”
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第六章 释“诚意”
第七章 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中庸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本书经典名句记忆
本书相关名言链接
读后感
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
前言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在孔子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全书共20篇,每篇摘取开头的字句为题。篇内分章,每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非常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这些言论,有许多直到今天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正因为这样,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也就是孔子诞生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论语》热”。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近代学者认为应该是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这本书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的观点,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到了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经典。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了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了下来。
◎《中庸》
《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相传子思曾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他一度迁居卫国、宋国,到晚年时才返回鲁国。子思继承发扬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到了宋代,《中庸》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地位上来,宋代研究《中庸》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都对它极为推崇,尤其是朱熹,他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后来“四书”成为封建社会中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